王老吉違規夏枯草風波未平又陷涼茶申遺門
王老吉違規夏枯草風波未平 又陷涼茶申遺門
王老吉違規夏枯草風波未平 又陷涼茶申遺門 MBAChina 專家清點非遺開發中的誤區
位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是這種酒的制作技藝,不是酒。但該品牌酒在打廣告時就說,某某酒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荒謬了。酒是物質的,怎么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馮驥才
在日本,一旦企業希望申報非遺,必須交出自己的配方,否則不可能申報成功的。一旦經營出現問題或者公益性事業做得不夠,政府有權“罷免”企業對這門技藝的經營權,交給其他企業生產。———高丙中
核心提示:聽起來就像一場鬧?。和趵霞挂l了胃潰瘍。王老吉涼茶在2009年初夏遭遇“飛來橫禍”,此時,紅罐飲料王老吉的罐裝銷量在內地已超越可口可樂。
由于浙江一個消費者投訴王老吉導致胃潰瘍,王老吉涼茶里的夏枯草等成分被衛生部認定不在允許添加食用中藥材的名單之列。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粵食協)幾次公開“喊冤后”,衛生部最后又公開澄清“王老吉食用安全”。作為一個極典型的例子,涼茶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王老吉利潤迅速上漲,傳統配方似乎又成為一把有所制約的“雙刃劍”。眼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正遭遇一系列沖突:涉及文化的公益性與商業性之爭、傳統工藝與現代法規之爭。
圍繞王老吉背后的“非遺”保護和爭奪,記者展開調查采訪,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的講述中,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開發中的一些誤區、隱憂,浮出水面。
“一場官司引發的入遺”
夏枯草并不是第一次給王老吉“惹事”了。夏枯草導致一位浙江消費者患上胃潰瘍的事件,就像4年前在北京引發的那場官司的翻版,當時曾被北京和廣州媒體廣泛報道。
根據《南方周末》2006年8月10日的報道《涼茶保衛戰》。2005年“3·15”期間,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職業“打假人”劉殿林瞄上了廣東的涼茶。他先在北京海淀等3個區的法院將“王老吉”告上法庭,理由是它違法添加中藥“夏枯草”;同年6月,他又將“黃振龍”、“平安堂”、“金葫蘆”等6家涼茶品牌告上廣東衛生監督所,理由是它們違反宣傳功效。
“當年的王老吉危機并不亞于今天。”2005年正值SARS過后不久,廣東涼茶進入了大的工業化發展時期,當時總銷售額已突破50億元人民幣。劉殿林卻抓住“藥食同源”的問題窮追猛打。他當時就已指出,絕大部分涼茶申報的都是“食字號”。根據國家衛生部的規定,被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只有87項,而常見涼茶經常使用的草藥超過200項。如果涼茶使用了不在名單中的草藥,譬如紅罐王老吉中使用的夏枯草,則非常容易成為被告。#p#分頁標題#e#
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朱鋼博士認為,涼茶申報遺產,最初的緣由就是來自于這場與夏枯草有關的官司。雖然劉殿林敗訴了,但他使出的一招幾乎要了涼茶行業的命,也間接促使涼茶“自救”,于是想到了申遺。
有趣的是,涼茶被列為國家級遺產后,有關部門專門在廣東大廈召開一個慶祝大會。會上有一個這樣的宣布:“來自粵港澳的21家涼茶生產企業擁有的18個品牌54個秘方及術語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將受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及我國有關法律永久性保護。”這其中,就包括“王老吉”、“白云山”、“夏桑菊”等品牌。甚至,在當年粵食協的一份發文中這樣說:“涼茶申遺成功是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的勝利。”